机关动态第三届海峡论坛泉州分论坛《泉州晚报》系列报道发布时间2011年6月21日 来源:泉州晚报 阅读2129次【《泉州晚报》2011年6月14日】 台湾十一个家庭与我市的结对家庭昨到安溪开始泉州之旅 越走越亲切 两岸结对家庭一起了解制茶工艺。(陈晓东 摄) 本报讯 (记者黄连茂 陈士奇)昨日,作为第三届海峡论坛两岸百对家庭联谊活动的一部分,我市和台湾台东县、台南市的11对家庭来到了茶都安溪县。由于两岸同根同源,两岸的结对家庭越走越近,亲切感也越来越强烈。一路走来,从吃的食物、品的香茗到参观的景点,台湾客人都发现两岸有着惊人的相似。 虽然前天才刚刚经历过第一次见面的紧张和陌生感,但昨天不少结对子的小朋友,俨然成了亲密无间的“铁杆”。“吃饭、玩耍都要在一起,真是一刻也不能分开。”郑舜心小朋友的母亲张跃婷说,自从和台东县的林柏安小朋友结了对子,两个人便像磁铁一样牢牢地“黏”在一起。家长陈惠英说,女儿陈逸旸刚刚认了个漂亮的台南大姐姐蔡孟娟,两人无话不谈,还趁着活动的空闲时间,一同去厦门市区游玩了一趟。 一到安溪蓬莱山的清水岩,台湾的家庭便争相在名为“枝枝朝北”的香樟树下拍照。络绎不绝的进香团、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两岸的结对子家庭也都争相登上石梯,纷纷到庙堂内参观。 在安溪茶都的品茶室里,两岸家庭从视觉、味觉、听觉上,与安溪铁观音做了一次“亲密接触”。“台湾也有铁观音茶,但在铁观音的故乡喝茶感觉更加特别。”台南家长黄曾雪娥说,两岸的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收藏了3万多个形态各异的茶壶的茶博物馆内,不少台湾小朋友不断拍照留念。 “除了铁观音,餐点也很合台湾朋友的口味呢。”市妇女联合会宣传部部长林晖说,不少台湾家庭在午餐时纷纷称赞清淡爽口的安溪美食与台湾风味颇为吻合,许多台湾家庭都说,“有种回到家的感觉”。 【《泉州晚报》2011年6月15日】 家庭才艺表演 泉台风味十足 在联欢会上,穿着民族服饰的台湾小朋友争相与穿着蟳埔服饰的泉州小朋友合影。 在以东西塔、刺桐花和闽南古厝为背景的舞台上,蟳埔女盘头、台湾少数民族服饰在悦耳的乐曲中竞相亮相,上演了泉台“风味”交融的视听盛宴。昨日上午,作为第三届海峡论坛两岸百对家庭联谊活动一部分的泉州两岸家庭才艺展示联欢会,在泉州锦绣庄民间艺术园热闹开演,来自我市和台湾台东县、台南市的11对家庭轮番登台献艺,精彩纷呈的表演赢得了台下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记者黄连茂 陈士奇 陈晓东 文/图 请蟳埔阿姨盘头饰 红色的小舞鞋、色彩绚丽的民族服装,搭配上由姹紫嫣红的鲜花装饰而成的头饰,来自泉州的郑舜心小朋友一身(虫+寻)埔女的装扮,在人群中甚是醒目。 “早上6点,我们特地赶到(虫+寻)埔请(虫+寻)埔阿姨帮忙做的头饰,花了整整半个小时才盘好。”郑舜心的母亲张跃婷说,为了此次表演,郑舜心不仅特地排练了具有闽南(虫+寻)埔特色的舞蹈《南国一枝花》,奶奶为了支持孙女的演出,加班加点地连夜亲手为其缝制演出服装。 除此之外,身着台湾少数民族服装、来自台东县的小朋友也吸引了不少观众的视线,台东县妇女会理事长郑翠玫一边为女儿绑上头巾,一边为记者介绍:“装饰有贝壳的头巾,都是手工缝制的,每个贝壳的形状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活动现场,记者看到此次表演舞台外观采用了富有闽南特色的红色屋檐造型,而巨幅的舞台海报则选取了极具泉州元素的东西塔、刺桐花。“希望在每一个细节中,都能让两岸的家庭感受来自泉州的特色。”泉州锦绣庄艺术园的工作人员说。 “追加”节目层出不穷 原本是两个人的节目,却成了四个人的舞台。在准备上台表演前,来自南安的小朋友苏悠然、陈逸旸突然临时决定拉着两位台南市的大姐姐蔡孟娟、林依蓉一同上台表演,原本空荡的舞台瞬间变得热闹起来,伴着妹妹们甜美的歌声,两位台湾大姐姐翩翩起舞,许多台下的观众看完四人合演的《圆圆的心愿》后不禁感叹:“这样的感觉真好,自然而且温馨。” 一张小红纸,经过黄丽凤和其学生的巧手剪刻,瞬间成了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和一幅描绘南音古韵的美景,刻纸表演让不少在场的小朋友惊叹不已。“我提前准备了30多份的刻纸,让孩子们留作纪念。”黄丽凤说,此次选送给孩子们的刻纸作品都是来自西游记里的经典人物造型,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因为数量稀少而更加珍贵,她希望通过这份礼物,让两岸的小朋友对泉州刻纸能有更多的了解,也能因此喜欢上刻纸这项民间艺术。 来自泉州的张叶英小朋友与父亲带来的歌曲《我仰望五星红旗》,高亢嘹亮的嗓音,让来自台湾的同胞听得如痴如醉。 节目在一片欢声笑语间接近了尾声,但许多联谊家庭却感觉意犹未尽,在主持人的提议下,坐在观众席里的嘉宾和观众争相上台,手拉着手,合着台湾的少数民族音乐跳起了民族舞蹈。不少来自台湾的少数民族家庭兴奋地表示:“就像参加每年两次的家庭聚会一样。” 换装合照展示一家亲 独特的民族服装在小朋友们眼里分外新奇,因此在表演结束后,互换服装成了小朋友们体验泉台文化特色的一次尝试。 换上红黑相间小围兜和缝制着独特图腾的短裙,戴上镶嵌着贝壳的头巾,泉州小朋友黄铭涵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台湾少数民族同胞”。原来,联欢会才一结束,黄铭涵便迫不及待地向参加表演的台湾小朋友借来了演出服,同漂亮的台湾民族服装留下一张珍贵的合照。 而除了互相拍照留念,更有不少台湾家庭在艺术园里挑选起心仪的礼物。“我想送一份特别的泉州地图给台湾的弟弟。”洪宇靖开心地向记者展示了他刚刚挑选的泉州手绘地图,他向记者透露了他的愿望——“希望我和台湾的弟弟可以看着这张地图一起游泉州。” 昨日下午,两岸联谊家庭还前往惠安崇武古镇,一同参观了具有惠安特色的影雕和石刻展览。 闽南风韵醉四方 两岸百对家庭联谊活动上,结对家庭共同感受安溪铁观音茶韵。(陈晓东 摄) 【《泉州晚报》2011年6月16日】 惜别 昨日,以“和谐海峡、快乐家庭”为主题的第三届海峡论坛·两岸百对家庭联谊活动落下帷幕,来自泉州市和台湾台东县、台南市的结对家庭依依惜别,期待来日再相见。图为在准备上车的那一刻,台东县妇女会理事长郑翠玫(右一)噙着眼泪,与结对的泉州“亲家”傅昭蓉(右二)话别。 (陈晓东 摄) 第三届海峡论坛两岸百对家庭联谊活动圆满落幕 聚散两依依 期待再相会 在准备上车的那一刻,台东县妇女会理事长郑翠玫再也忍不住,与泉州的傅昭蓉相互抱头痛哭。 临别时,来自台湾的林柏安小朋友拉着泉州姐姐郑舜心的手,哭着不和姐姐分开。 临别前,结对的台湾小朋友黄玮柔与泉州姐姐黄铭涵抱在一起合影。 本报讯 昨日,以“和谐海峡、快乐家庭”为主题的第三届海峡论坛两岸百对家庭联谊活动落下帷幕,来自泉州市和台湾台东县、台南市的结对家庭,在泉州金星酒店依依惜别,期待来日再相见。 “姐姐,你跟我回台湾”。“不要,你要留在泉州”。随着离别时间的临近,两个结对子的小姐弟便开始难分难舍。来自台东的小朋友林柏安紧紧地拽着泉州姐姐郑舜心的胳膊,小脸上挂满了泪水,一听到母亲催促上车的喊声,小脑袋更是摇得像拨浪鼓一般,嘴上还不停地喊着,“我不要和姐姐分开”。 “暑假你一定要来泉州找我玩。”在临上车的一刻,洪宇靖小朋友与台东的两位小兄弟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强忍着不让在眼眶打转的泪水落下的他说:“没关系,我们很快就能再见面了。”已经上车的台东小朋友王凯立在车上朝窗外挥动着小手,不时还送上几个飞吻。而窗外的泉州小朋友谢伯韩则奋力地招着手,口中不停地喊着:“下次再来泉州玩!”急切而稚气的声音,让不少送别的泉州家长和小朋友红了眼眶。 “这是一个让人舍不得离开的地方。”台东县妇女会理事长郑翠玫在离别时眼眶不禁湿润了,她说,虽然此次活动的时间短暂,但两岸联谊家庭却因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让她十分感动。 (记者黄连茂 陈士奇 陈晓东 文/图) 本报全程报道泉台家庭结对联谊活动特加印报纸赠送结对家庭 台湾客人:《泉州晚报》最有纪念价值 台湾客人在阅读本报赠送的《泉州晚报》 本报讯 “给我一份!”“也给我一份!”昨日是参加海峡论坛两岸百对家庭联谊活动的台湾台东县、台南市11个家庭离开泉州的日子,在告别午宴上,本报特地加印的《泉州晚报》赠送给泉台结对家庭,给午宴带来了一个小高潮。许多台湾客人激动地表示,《泉州晚报》是此次行程中收到的“最有纪念价值的礼物”。 两岸家庭联谊活动是第三届海峡论坛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报对这项意义非凡的活动在采访报道上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全程跟踪报道,用图片、文字见证结对同胞们从初见的拘谨、激动,到相聚时的欢喜、感动,以及分别之际的淡淡离愁和殷殷期待。 记者每天到现场采访时,都会带上几份当天的《泉州晚报》,让这些结对家庭传阅,以至于许多台湾朋友每天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带了今天的《泉州晚报》吗?”之后便是聚精会神地阅读。有些台湾朋友了解到街上报刊亭可以买到报纸后,每天早早起床买《泉州晚报》先睹为快。来自台南市的蔡孟娟告诉记者,她每天都会上“泉州网”,第一时间看看关于泉台家庭联谊活动的报道。 在采访中,不少家庭都表达了想拥有一份完整刊载本次活动的报纸。有感于此,本报领导决定加印报纸免费赠送给这些结对联谊家庭。蔡孟娟则特意向记者多要了一份报纸,她说,回去后要将它当做特殊的礼物送给最好的朋友。蔡孟娟的奶奶黄曾雪娥表示,她想把报纸带回去装裱,挂在家里的墙上,作为一份珍贵的纪念品。(记者黄连茂 陈士奇/文 陈晓东/图) 见证历史的珍贵记忆 今天的相聚将成为明天美好的回忆。连日来,记者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两岸家庭越来越近的距离、越来越浓烈的亲切感,并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对两岸同胞加强联系、沟通,使这项联谊活动变成普遍化、常态化且“永不落幕”的期盼,看到了两岸同胞对“同根同源”的认同,以及血浓于水的浓郁亲情。 今天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泉州晚报》能成为结对联谊家庭争相传阅并收藏的“热门读物”,不仅仅在于上面刊载了他们的名字、照片和活动踪迹,更在于记录了他们成为这一重要活动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台湾结对联谊家庭带走的一份份报纸,将成为他们永远珍藏的记忆,也必将成为他们见证并推动两岸和谐、合作、共赢的一份珍贵史料。面对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泉州晚报》责无旁贷。 (连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