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儿童

【颂党恩 传家风】父女七杰谱传奇,为国忘私续新章

发布时间2021年5月19日  来源:  阅读5552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要论述,充分发挥红色家庭的示范带动作用,市妇联组织广大家庭生动讲述红色基因、奋进新时代的家风故事。希望广大家庭深刻感悟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家庭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从红色革命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把感恩党、感恩时代的真挚感情转化为奋斗建功的实际行动。


“远别了/我把烫热的手/诚挚地伸向你们/活着就必须战斗——/在去留的人底心里/交鸣着这临别的赠言。”

——《远别了》 著名诗人、散文家、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钟敬文为司马文森等人创作而作。



今天和小编一起走近

司马文森和他们家的故事吧



▲1941年,司马文森和雷维音结婚,摄于桂林


他叫司马文森,1916年出生在鲤城东街第三巷,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文化工作者、统战工作者、著名作家、外交家。


他和夫人雷维音,作为老一辈共产党人,一生为人正直,忠诚于革命理想、信仰和事业,为我国的文化外交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他的六个女儿随着他的革命足迹出生成长,个个品学兼优、清高如彼,分别在翻译界、新闻界、统战工作、医学界、海外华文教育及电影界取得卓越成就。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讲政治、有立场,坚持学习、忠贞不屈,这个父慈母爱的革命大家庭完美地诠释了家风的力量与内涵。


▲司马文森的六个女儿


司马文森,鲤城东街人,1916年出生,原名何应泉,学名何章平,著名作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杰出的统战工作者,曾作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参加全国政协成立大会,任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委员,出席开国大典。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文化参赞,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司长、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全国文代会第一、二、三届文代会代表。他参与中国和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法国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的签订和实施,为我国文化外交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司马文森大女儿司马晓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的正译审,获得翻译界最高职称;二女儿司马小萌是《北京晚报》高级记者、曾任北京市政协常委;三女儿司马小莘曾任中央统战部副处级干部,获中央统战部表彰;四女儿司马小芹,曾任北京同仁医院副主任医师;五女儿司马小维,长期致力于海外华文教育事业,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授予“海外教师优秀奖”;学习音乐的老六司马小加,是电影电视剧制片人、编剧,辅佐其丈夫——第五代著名导演吴子牛成就不菲业绩。


▲司马文森和妻子雷维音合影


【讲政治,有立场】

在女儿司马晓兰的记忆中,自己和其他五个姐妹生长在一个奋进的革命大家庭之中。“作为坚定的革命者,父母亲经常教导我们,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不能不懂政治。如果不关心政治,就会迷失发展的方向。有人变坏,被坏人利用了,就是因为不懂政治、没有立场的缘故。掌握业务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加强政治思想锻炼,必须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共产主义人民观必须树立,无产阶级立场观必须确立,这是根本的。”司马晓兰说。


1961年,司马文森和夫人因为工作原因与女儿们分别多年。极度思念父亲的女儿们鼓起勇气给陈毅外长写信,请求将父母亲调回国内工作,同时对外交部福利科在外交干部家属工作方面提出意见。对此,陈毅外长非常重视,指示加强对外交干部子女的生活关怀和人文关怀。然而,事后司马文森却在回信中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进行了教育。


他首先在信中表达了对女儿们的思念之情,随后写道:“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什么人都应该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和党的利益之下,一切服从组织分配,服从组织决定,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不能马虎,什么事都得先考虑国家和党的利益,再考虑个人的!做外交工作,不要以为穿得好看,出出进进都是小汽车,表面看来是吃好、住好的,实际工作非常艰苦,比在前线打仗还艰苦。但是这条战线作用很大,做好了工作,对我们的国家、党贡献都是很大的。党信任我们,让我们出来做外交工作,是我们的荣誉……


孩子们,我们衷心地感谢你们对父母的关怀,不要把这件事放在心里,没有什么的,我们并不介意,听到了也就过去。”


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得失面前,司马文森毫不犹豫的选择和坚定不移的立场,给女儿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为她们指明了人生的价值和奋斗的目标,也为她们未来实现人生理想和远大抱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重视学习,坚持不懈】

小时候,由于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司马文森没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他格外在乎自己六个女儿的教育问题。他曾多次在给女儿的信中提到坚持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他写道:“你们要努力认真学习,过去劳动人民要认几个字就已非常困难,更谈不上要进大学,攻尖端。爸小时只读过一年私塾,一年半平民小学,一年多高小,就被迫出来闹革命。因此我总决心要让你们全部受到高等教育。你们今天的幸福得来不容易,是斗争了几十年才争取到的。要有下决心立雄心大志攻尖端的认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事不怕小,成绩不怕小,只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长年累月就会做出大事业来。不仅工作上如此,学习上也如此,这是一个真理。”


学习与修养的关系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司马文森向女儿们强调坚持学习重要性的同时,也同样重视提高她们的修养水平。“要学会提高自己的修养,学会听不同意见,也许对方的话百分之七十是不对的,如有百分之三十是对的,听进去了,对自己有好处。所谓修养不是不闻不问,而是多听、多想,有时还得学会容忍……一个人不要心思太多,要能提得起、放得下,要把生活过得活跃些,青春气浓些,不要老想那些不愉快的事。”司马文森在信中写道。


【慈爱开朗,勇敢坚强】

虽然常年忙于国家文化外交事务,但身为六个女儿的父亲,司马文森对于她们的关心从来不曾缺少。在小女儿司马小加的记忆中,爸爸虽然是一个身经百战的革命家,却也是一个内心十分依赖亲情的人,每次出门不管是买菜、散步,还是探友,总是大声问谁愿意和他一起去。


五女儿司马小维印象中的父亲,则永远是那么和蔼可亲,心情愉悦。“记得有一次,爸爸带我去和平西街商场买东西,排队时,他习惯性地和周围的人打招呼、说话。商场人多,买什么都得排队。那时我小,不懂事,排队等待时跟爸爸耍小脾气。但爸爸还是高高兴兴的,给我买了一样又一样东西。回到家,我挨了妈妈的批评。妈妈说,怎么能自己先跑回来、让爸爸拿那么多东西呢?我突然感到不好意思了,正在那时门开了,爸爸拎着大包小包、兴致勃勃地回家了,那一刻我真是好后悔、好内疚。而爸爸开朗、宽厚的笑脸就永远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司马小维回忆道。


有一件童年往事,让三女儿司马小莘至今难以忘怀。小时候的她,身体瘦弱多病,稍有不如意、委屈、无奈,就要掉眼泪。1955年,因为工作原因,父母放下一切奔赴前线。两个姐姐被安排到育才小学寄宿,父母将她和大妹送到外交部西郊幼儿园。知道父母要到很远的地方工作,不知何时能回来,她显得依依不舍。幼儿园老师哄她去看园外的核桃树,说看看就回来,她不想去,只想和父母多待一会儿,哪怕一分钟也好,最后,却还是硬被老师拉走。当转身回头,见不到父母,她忍不住号啕大哭,直哭到傍晚嗓子喑哑。


幼小的她,成了留守儿童,在北京没有“家”可守,生活陷入艰难。当听说她常哭,司马文森来信教导:当初爸爸还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碰到困难比你们现在多得多,但爸爸从来不用眼泪来求取人家同情,或表示自己的难过 ,我总是在困难面前咬紧牙根坚持。


1968年,司马文森去世。他的六个女儿,秉承了他忠贞不屈、勇敢坚强、爱党爱国的精神品格,在各个行业领域中继续施展各自的才华与抱负,为国家新时期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2016年4月20日,司马文森百年诞辰纪念会在北京举行,当日泉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泉州市文联、泉州文学院等单位代表和司马文森在京的四个女儿一起参加了纪念活动。


当天下午举行了司马文森先生编剧的电影招待会,放映香港影片《海外寻夫》、《火凤凰》和纪录片《故乡》。司马文森二女儿、中国晚报摄影学会会长司马小萌向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赠送这三部由司马文森编剧的华侨题材影片影碟复制版。


▲司马小萌将由司马文森编剧的电影影碟捐赠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父亲生于泉州,长于泉州,少年时代又从这座城市出发下南洋。他从南洋回来后,在黎明中学求学,在中共地下党的影响下踏上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回泉州拍摄纪录片《故乡》,反映闽南侨乡的人文景观和社会风貌。一生与故乡泉州有着不解之缘。”司马小萌说。


他“开创了华侨社会文学的先河”、他创办《文艺生活》杂志成为进步文艺的一面旗帜、他创作了近四百万字的纪实文学唤醒民众抗战、他将一生最好的作品留在故乡泉州……正如著名作家秦牧所言:“司马文森的生平可以说是一个传奇的故事,一阕劳动人民英勇斗争的颂歌。”



泉州妇联网 泉州市妇女联合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4008063号-1
Copyright 2005-2008 qzwom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43486974 位访问者